首页 > 走进北川 > 北川概览 > 历史沿革

【史志北川•地名故事】永远繁荣昌盛—永昌(二 )

发表时间:2022-02-22 15:04 信息来源:大爱北川微信公众号 作者:北川县管理员 阅读人次:
字体:[    ]

永远繁荣昌盛——永昌(二 )


巴拿恰


巴拿恰,羌语意为做买卖的地方。位于新县城的中轴线上,长582米,宽130米。建筑风貌定位为仿原生传统羌式建筑,通过碉楼、廊桥和小广场的设置,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使用片石、原木等传统建筑材料,房顶平坡结合,充分体现北川羌族的建筑风格。总体布局为一主街( 贯穿东西的空间主轴线)、两副街( 分布在主街两侧),主街将两条副街有机串联成一个空间形态丰富、富有羌族风情的商业街区。注重控制广场和街巷空间的小尺度,营造羌寨和小镇特色。巴拿恰按照功能分区,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接待为一体,成为新县城文化氛围浓郁、经营特色鲜明的商业步行街。





巴拿恰商业步行街


2012年,北川羌城旅游区(包括巴拿恰)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禹王桥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大禹生于西羌之石纽,即今北川县禹里镇。北川人民自古以来崇拜大禹,视大禹为先祖圣王。为了传承大禹文化,特将新县城最富地方特色的桥梁命名为禹王桥。禹王桥位于新县城南北文化轴线上;总长204.2米,宽12.6米,高13米,桥体为双层明清式仿古建筑,两端为羌族传统碉楼。桥上设有商店、茶园,兼具通行、休憩与商业功能。整体设计创意源自羌区流行的碉楼和汉区常见的风雨廊桥,是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为了满足北川人崇拜大禹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传承大禹文化,除了将最有特色的大桥取名为禹王桥,新县城步行街中心位置的广场也以禹王命名。禹王广场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2018年新建了大禹雕塑和反映大禹功绩的六幅浮雕,来满足纪念大禹活动的需要。新县城还有与大禹有关的街道名称,分别叫石纽路、望崇街。古代文献记载: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北川禹里有石纽山,半山腰石林中有“石纽”石刻,是大禹诞生地的标志;禹里还有座山叫望崇山,传说大禹的父亲叫鲧,封号崇伯,当其受命治水后,禹母日夜思念,不时登上禹里东南面的高山望其早日归来,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望崇山。在紧邻禹王桥的步行街西段街巷,还命名了五音巷等若干与大禹有关的名字。




禹王桥


巨达路、白草路、青片路



新县城有不少与北川羌族有关街道的命名,如巨达路、白草路、青片路、尔玛路等。

巨达,是古代羌人对北川地区的称呼。现代羌族源于古西北羌族与本土羌族的融合。据羌族民间传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西北大草原上的羌人为躲避战乱,被迫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叫白构的部落中途又折而向南,来的岷江上游,打败了土著羌族戈基人,在今茂县一带定居下来。当其势力逐渐壮大之后,又继续向周围扩展,其中名叫尔国的分支便迁徙到现在的北川。此时北川还处于部落状态,尚未建县,他们便把这里称作巨达。虽然后来先后建立了北川县、石泉县,但流传至今的释比经典《羌戈大战》,还是按照最早的版本,保存着巨达这个古羌人对北川的称呼。 

青片路,有人以为这是借用了青片乡的名字,其实新县城并没有使用乡镇名字来给街路命名。用青片来命名街道,因为它是一个历史地名。清代,将北川西北部的羌族分别称为白草番和青片番。白草番在白草河流域,青片番则在青片河中上游。青片番不仅包括今青片乡境内的羌族,还包括了白什、马槽两乡的羌族。按照地名使用的时间顺序,是先有青片番,再有青片河(清代地图还把青片河标为坝底河),最后才有青片乡(始于1983年)。所以,青片路的命名用意,包含了比青片乡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代白草与青片并称,但白草却是比青片更为古老的名字,自宋代以后就用作对平通河、都坝河流域羌族的称呼。明代以后,北川关内地区的羌族也被称为白草羌。到了清代,白草番所指的范围大大缩小,仅限于白草河上游。到了清代后期,作为对北川羌族的称呼,白草之名逐渐淡出。如今,在最早使用白草称呼的地方(即宋代龙州三寨中的白草寨),除了平武县有个白草坝,北川境内仅有都贯乡与白坭乡交界处的小河还保存了白草之名,叫小白草河。名声更大的白草河,则成了县境西北部湔江支流的名称。白草河上游的片口乡,有一个沿河平坝,也叫白草坝,曾经被明代官员称作是白草羌的“巢穴”,在朝廷处理民族事务的文书之中,也多次提到白草坝,现在这个小地名已经少有人知了。

新县城还有尔玛路、尔玛小区。尔玛,是羌族人的自我称谓,又写作尔麦、日麦。这几个词的四川话读音很相近,有人推测,其发音实际上是模拟羊叫的声音。古羌族中很大一部分是以牧羊为生,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就以羊和人组合成羌字,意为牧羊人。而羌人在作自我介绍时,模仿羊的叫声,意思是说自己是牧羊者,所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永昌街路标牌


板凳桥



新县城规划区一带原为农耕区,多溪沟灌渠,当地人以巨大的条石作桥柱,以石板当桥面,远看像是乡下人家常用的长板凳,故称板凳桥。桥墩上方往往装饰一些雕刻着龙头与龙尾的石雕,龙头与龙尾形态各异,或高昂头尾,或势欲腾飞,或张口长吟,或闭目沉睡,或怒目圆瞪,或安静凝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经专家鉴定,板凳桥是清代中期所建,属于省内罕见的古代桥梁建筑。新县城规划建设时,特意保留了这种独特的石桥。




永昌建成区内的板凳桥

羌族民俗博物馆




羌族民俗博物馆,位于新县城中轴线上、抗震纪念园东侧,是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项目,由澳门援建。羌族从远古走来,由一个庞大族群演变成了少数民族,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了民族纷争与融合的过程。所幸聚居在岷江、涪江上游的现代羌族还较完整地保存了他们古老的文化,让人们还能藉此回望这个古老民族所经历过的辉煌与沧桑,感受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羌族传统文化的淡化成为必然趋势。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以中国羌族作为宏大背景,着重展示北川羌族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将羌族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方式定格并加以展示,使这个古老民族广为世人知晓,同时又促进其独特文化的传承。




      北川—山东工业园         



汶川特大地震后,作为对口支援的山东省,在帮助北川恢复重建的同时,将其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引入北川,把北川—山东工业园的建设作为支援北川重建的重要内容,全力支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山东省内企业到北川投资,实行产业对接,为北川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规划范围包括新县城河东与河西两部分。河东规划范围东和南至蒋家河路,西至永昌大道,北至龙藏街,总规划范围1.207平方公里。北川—山东工业园的道路、给(排)水、管网、绿化、河道景观及服务设施建设于2009年6月动工,2010年8月建成“六通一平”的硬件环境。在优惠政策吸引下,2009年9月起陆续有企业进驻。



通航产业园



园区位于北川新县城西南侧,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园区突出“一体两翼”(即以通用机场为主体,通用航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运营培训两翼齐飞)发展布局,定位为紧紧依托北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及通用机场,以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为契机,以航空旅游、航空运动、航空赛事为切入点,通过传播通航文化、营造通航氛围,形成通航人气集聚,逐步发展并形成航空研发制造、通航运营服务和航空运动旅游等通航全产业链的生态产业园区,最终成为国家级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的航空休闲旅游目的地。

园区规划建设长1000米、宽30米的跑道、相应的联络道和停机坪以及通信导航、机库、供油、航管综合楼等配套设施齐全的A1类通用机场。

园区已累计投资10亿元,完成飞行区场地平整50万平米,建成430米、1000米临时起降跑道2条(可作为应急救援起降点使用),飞行空域可通过向战区空军报备,开展直升机飞行培训、无人机试飞测试以及紧急救援等。建成机场服务中心及培训用房两座,园区路网基本成型,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正逐步配套完善。园区已吸引四川泛美教育、四川纵横、绵阳特飞等通航企业入驻,合同引资超过90亿元,以通航研发、制造、运营、培训等全产业链条为支撑的通航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其中“大美羌城”—泛美航空科技城项目总投资50亿元,分三期建设集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产业一体的航空培训基地。园区将以该项目为基础,汇聚其他通航项目,争创国家特色通航小镇。同时园区积极打造通航交流平台,已多次筹办各类国家、省市级通航展会、论坛和赛事活动。



通航产业园之通航机场效果图


 通航产业园之国家级(北川)航空飞行营地


通航产业园之滑草场


开茂水库



开茂水库位于永昌镇境内,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建成的一座以城镇供水和灌溉为主,兼顾灌区人畜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2453 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7457万立方米、设计供水人口29.55万人,灌溉面积10.43万亩。

水库名称源于当地一位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陈开茂的名字。陈开茂,1931年生于安昌镇(原属安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十九岁的陈开茂报名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战场。1952年底,中朝人民军队决定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以迎接新的一年。陈开茂所在的九连召开了动员会,战士们激情高涨。会后,陈开茂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他把自己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22万人民币(相当于币制改革后的22元)交给指导员说:“我如果牺牲了,这钱就缴团费,纪念章请组织给我寄回家,告诉我爸爸说,他的儿子为国家出了最后的力。”

1953年1月5日黄昏,九连在营参谋长司水喜的统一指挥下,与八连一起袭击鱼隐山连岩洞八八三•七东北无名高地的敌军阵地。进攻开始后,我军利用夜色隐蔽到敌人前沿,兵分两路摸进敌人阵地,顺利地越过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铁丝网。就在将要靠近第三道铁丝网时,敌人发觉了,向我军开火抵抗。九连指导员申聚魁带领全连战士,在八连的配合下,冒着枪林弹雨冲过第三道铁丝网。这时,约有两个班的敌人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向我军冲来,企图将我军压回山下去。冲在最前面的八连九班副班长郭文海带领突击组用排子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把敌人打了回去。三班长杨志成率领陈开茂、蔡朝兴等全班战士,穷追不舍,占领了高地的最顶部,敌人丢下尸体躲进了工事。高地虽然被我军占领了,但要全歼敌人,必须从山顶向下攻击。申指导员命令九连从侧面绕到敌人工事的后边向敌人进攻。一排长接到命令后,带领三班的全体战士,跳出战壕向敌军冲去。这时,敌人占领的八八三•七主峰山脚下暗堡里的敌人向我军猛烈射击,冲在前面的战士一个个倒下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陈开茂挺身而出,向班长杨志成请求,让他去炸掉敌人的火力点。杨志成还未来得及答复,陈开茂已端起冲锋枪,高呼一声:“同志们,准备冲击,我来消灭这个火力点!” 陈开茂像猛虎一样,朝敌人暗堡冲了过去。敌人的子弹落在了他的前后左右,他全然不顾,卧在雪地上向敌人射击。刚射出5发子弹,枪被卡住了,子弹射不出去。在距敌人火力点只有10米左右时,他向敌人暗堡投出两颗手榴弹,但暗堡的枪眼很小,未能投进射孔,手榴弹只炸起一团团雪,敌人的机枪仍在发疯般地扫射。

这时,陈开茂已身负重伤,3颗子弹从他的腹部穿过,他倒在雪地上,扭回头看了看,战友们仍被敌人火力压制得不能抬头。时间就是胜利,陈开茂毅然决然从雪地上向敌人的暗堡滚进。当接近暗堡时,他心一横,牙一咬,用力站了起来,向暗堡扑了过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敌人的机枪哑了,三班长杨志成带领全班战士冲了过去。忽然,敌人的机枪又响了,陈开茂的同乡、战友蔡朝兴第二个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暗堡里的火力中断了,战士们冲上去,用炸药包把暗堡炸了个底朝天。这次战斗共歼敌60人,俘虏副排长以下12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和电台。

陈开茂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追记特等功;六十军党委根据其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将其英雄事迹载入《伟大的抗美援朝》史册。为了永远纪念他,教育子孙后代,1953年3月,安县人民政府报请绵阳地区专员公署批准,将陈开茂烈士所在的安昌乡命名为开茂乡。不久,又将烈士所在的第十一村与第十村合并,命名为开茂村。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陈开茂的家乡被划归北川县管辖,仍保留开茂村的名称,并把位于原开茂乡辖区的新建水库命名为开茂水库。


沙汀墓园



沙汀,原名杨朝熙、杨子青。1904年出生于原安县安昌镇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他隐蔽一段时间后,于1929年流亡到上海,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汤道耕)相遇,共同走上文学道路。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随即加入“左联”。以后陆续发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以反映川西北乡镇生活的别具一格的作品著称于左翼文坛,被鲁迅誉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回川。1938年秋与何其芳、卞之琳共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又随贺龙转赴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据地。新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色调。1940年回重庆发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对国统区乡镇统治者之间围绕兵役的勾心斗角,作了辛辣的讽刺。这时的作品还有《磁力》《联保主任的逍遣》《老烟的故事》《堪察加小景》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写出《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写大后方地主劣绅为发国难财争夺金矿而引起的内讧。这一时期的短篇《范老老师》《呼嚎》《医生》等,表现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同时继续创作了《卢家秀》《你追我赶》《老邬》等,转而歌颂新型的农民。1976年后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枫坡》《木鱼山》《红石滩》。

沙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以四川作为故事的背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农村。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其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沙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任上离职退休。1992年12月14日,沙汀在成都病逝,安葬在其家乡——安昌右岸的山坡上,命名为沙汀墓园。




稿件来源: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

          (北川羌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

《史志北川》2020年第8期  撰稿:赵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