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北川 > 北川概览 > 文物古迹

地名故事之北川擂鼓镇

发表时间:2020-04-10 11:33 信息来源:北川县 作者:北川县管理员 阅读人次:
字体:[    ]



擂鼓坪堡,北川境内最早的军事城堡

擂鼓镇镇政府驻地擂鼓坪,是过去北川辖区内最大的平坝。其名称据说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有关。传说古时候孽龙被二郎神追赶,顺着湔江而下。行至曲山,本打算经擂鼓坪进入平原地区,但擂鼓坪狮子山上有人为二郎神击鼓助威,孽龙见西面早有防范,便来了个急转弯,回头折向东面的邓家渡方向而去。回龙(曲山)、擂鼓之名便由此而来。

虽然这种解释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擂鼓坪被官方用作地名,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古代文献记载,1460年,明朝官军为了防止茂州及北川西北部的羌人南下,在今擂鼓修建了一座军事城堡,由成都卫派兵125人驻守,城堡的名字就叫擂鼓坪堡。


擂鼓新貌

两县辖区交错,源于龙州土司“开疆拓土”

擂鼓历史上分别属于安县和平武县(古龙州)两县管辖,大致是西南部属安县,东北部属平武县。自古以来,行政区域一般是以流域来划分的,都坝河流域古属平武县,而湔江下游(俗称通口河)以及苏宝河流域则应当属安县管辖,但事实上本来应该属安县境域的邓家渡及其以西曲山、擂鼓的部分地方,却成了平武县管辖区。这种境域划分,可能是宋末元初龙州土司“开疆拓土”的结果。南宋后期,蒙古军南下之势咄咄逼人。在龙州境内,有一条从甘肃通往四川的道路,被称为阴平古道。为了防止蒙古军沿阴平道入蜀,南宋朝廷于1226年封江南进士出身的王行俭为龙州三寨长官司的长官,享受子孙世袭的特权,来激励他镇守龙州的积极性。1236年以后,蒙古军多次进入四川盆地。1258年,龙州守将王德新和镇守北川、安县一带的石泉知军赵顺,都先后投降蒙古军,王行俭仍坚持抗战,拒不归降元朝。1262年,在龙州已经大部沦陷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又赐封临邛进士薛严为龙州知州,与王行俭一同镇守龙州。三年后,薛严因为“开疆拓土”有功,被赐予世袭特权,成为龙州又一个土司。

龙州土司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和蒙古军争夺地盘。1258年底,镇守龙州的宋将王德新和把守今永安的石泉知军赵顺先后投降蒙古军,土司王行俭在今江油大康另建龙州新城,就是“开疆拓土”的行为。除了江油方向,龙州土司还极有可能朝擂鼓坪方向拓展领地。蒙古军如果顺阴平古道而下,既可以经江油,也可以经桂溪、陈家坝、擂鼓进入成都平原。据旧志记载,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率两千奇兵偷渡阴平,灭掉了刘禅的蜀国,其中一部兵力就是经由擂鼓进军成都的。在南宋即将灭亡的混乱时期,龙州土司完全可以以堵塞蒙古军入蜀通道为由,趁乱抢占当时已被蒙古军控制的本属龙安县(安县)的曲山、擂鼓一带。这一既成事实一直被后世传承下来,造成了擂鼓、曲山一部分属平武县(龙州)、一部分属安县的状况。这种两县管辖区相互交错的奇特划分,可能就是龙州土司在宋末元初“开疆拓土”造成的。

过于吊野,平武县放弃管辖

到了清代初期,平武县认为所辖地域过于辽阔,请求将距离县城太远的地方划归邻县管辖。于是,擂鼓原属平武县的部分,就变成了石泉(北川)县境域。关于这次境域调整的具体时间,古代文献上有不同的记载。据《清实录·世宗皇帝实录》记载:清雍正九年辛亥二月十七日,即1731年3月24日,吏部复议四川巡抚宽得的奏章。奏章中说,四川省平武县所属之村镇中,有很多离县城太远,应当改属相邻的县管辖,请求“将擂鼓坪、邓家渡等处归石泉县管辖”。吏部讨论后交雍正皇帝批示,得到准允。按照这段记载,中央政府批准将擂鼓坪、邓家渡等处由平武县改属石泉县的时间是1731年。而《龙安府志》却说:“雍正三年,拨(平武县)西南地入石泉县。”雍正三年是1725年,《清实录》和《龙安府志》所述时间相差6年。事实上确如《龙安府志》所说,1725年就已经将擂鼓坪至桂溪乡徐坪垭(垭上)等旧属平武县的地域划归给石泉县,新设置为让水乡。由此可见,四川省已在1725年把上述地区作了调整,到了6年以后,才得到朝廷的正式批准。

具体说来,1725年由平武县划归石泉县的范围包括擂鼓东北部,曲山场以东之东溪、茅坝、沙坝一带,以及邓家渡、陈家坝,直到桂溪乡垭上以西这一片地方。古代北川(石泉)县的管辖范围仅限于曲山关以西北,自此以后才扩大到曲山关以东南的湔江中下游、苏宝河流域及都坝河中下游,也才有了关内、关外的说法。

面对地下怪声,两县长官的奇葩处置方案

1725年境域调整后,石泉(北川)县和安县之间的分界线,就是擂鼓坪场的中心线。1932年编纂的《北川县志》中绘有“擂鼓坪场街道平面图”,标明“新场属北川”,图中还特别加了文字说明:“本场由街心分界,半属安县半属北川。”在场镇西北面又画一道虚线,标明“界内属北川”,意思是说,靠近场镇东北面的村落也属北川管辖。

擂鼓由两县分治,出了异常情况也由两县官员共同处理。据旧志记载,有一年擂鼓坪出现地声,声音低沉,多日不绝,引起乡民惊恐,石泉(北川)和安县的知县都赶到擂鼓去处理。安县知县出了个主意,说只要掘地三尺,就会挖出一个珠子,地下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了。经实地挖掘,虽然没有挖到珠子,但后来地声的确停止了。那时的知县是很有学问的,但他们基本上都是长于文科,对自然科学则往往一无所知。其实地声与地壳运动有关,擂鼓坪处于北川大断层,当年只是出现地声,2008年特大地震,这里就成为北川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民国《北川县志》中的擂鼓场平面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的擂鼓场镇(网络图片)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的擂鼓场镇(孟凡龙拍摄)

两县调整辖区的复杂经历

旧时不仅擂鼓,其东面的曲山场也分别属于安县和北川,具体划分是以龙尾方向的麒麟桥为界,仅曲山关下面几户人家属北川,其余场镇部分均属安县。这种辖区交叉的情形,造成管理上的不便。1940年,两县之间曾自行协调,试图进行调整,但未达成协议。1942年6月,终将安县所辖曲山3个保(大致包括今杨柳坪、景家山、石椅子、任家坪等地)划归北川,北川县所辖擂鼓3个保(大致是擂鼓场东北面的村落)划归安县,自此擂鼓属安县,曲山属北川。1952年7月,将擂鼓乡由安县划归北川管辖。此后一直保持擂鼓乡(公社)的建制。1986年8月,撤销擂鼓、苏宝、五星3乡,以其辖地设置擂鼓镇,至今未再作变更。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吉娜羌寨 ( 网络图片)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