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北川 > 北川概览 > 文物古迹

地名故事之白草羌人撵山发现片口

发表时间:2021-08-09 15:38 信息来源:北川县 作者:北川县管理员 阅读人次:
字体:[    ]

据说在公元1303年,有一伙羌族猎人,他们带着撵山狗,背着干粮,拿着狗皮炮火从松潘县的杨柳沟出发,开始每年的放狗撵山活动。时经十天左右,他们翻越了“桦子林”(松潘县的镇坪和白羊乡交界的大山,海拔3000多米),途径“马鸣”山(现白羊乡五村所在地),“长五间”(从松潘到白羊乡的半途脚的幺店子),平陡二沟,红毛二山,从“倒梨沟”翻山来到“筛子背”(现片口街后面的大山,尖尖山背后)的“麻布岩窝”露宿,准备第二天收拾所打猎物回松潘杨柳沟。在吃完晚饭后,猎人发现所带的撵狗中却少了一只头狗,因撵山狗里面头狗很重要,价值也不小,一只好的头狗能值几两“锅背子”(鸦片烟)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元钱,所以当晚大家商量第二天天一亮就分头去找,一定要把这只狗找回来。

第二天他们爬上尖尖山的正尖尖上往下一看,不由得使大家大吃一惊,他们发现下面是一大片开阔地。一条大河从中间穿过,四方都是平地,几条山梁子从几个方向向中间伸来,森林茂盛,地势像个脚盆,于是他们决定暂不回杨柳沟,到下面去看一下,一伙人顺着尖尖山的梁子往下走,从“磨刀石”梁子下来,到太白垭口暂作休息后,又从三道坪顺着“横梁子”一直走到白羊高山(现在的泽可村白羊寨)当晚就在那里烤火过夜。第二天天亮后就开始在那里搭棚子,暂时住下,为后来开辟片口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

在住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就深入到下面的几个大坪和河边去查看,发现每一个坪坪都是土壤肥沃,当时是古树参天,树种有家杉、野杉、马桑树、楠木树、香樟树、椿芽树等都是建房的好材料。于是他们就在一起商量,是否把此地开辟出来,把他们的亲眷、家人迁一部分过来居住。大家一致同意后,他们就顺着来的原路返回到杨柳沟,又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先迁一部分人过来。就在第二年开春(1304年)他们从杨柳沟迁过来12户人,分别是董、王、黄、钟、田、杨、包、何、冉、魏、安、刘约一百多人,他们分别居住在:白羊寨,来兽坪坪,三江口,桃李口,磨盘沟,白草坝,竹林沟,大坪上,保尔窝,稀泥沟,麻窝溪,阴山湾等地(这都是后来取的地名)当时大家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河水流向,总结了此地是湾多,口多,初步取名九口十八湾,总的地名为片口(遍地是口的意思)。

“九口”分别是:三江口、桃李口、梭子口、上片口、下片口(保尔村)、上泽口、下泽口(现泽可村)、两河口、沟口。“十八湾”分别是:老洲湾、崴洲湾、两河湾(东江村),稀泥湾、大湾(磨盘村),阴山湾、阳山湾、阳山湾、岩湾(明星村),麻柳湾、龙池湾、调角湾(松柏村),倒犁湾、回水湾(保尔村),青龙湾、夾牛湾、山王湾(小西村),小河湾、庙儿湾(晒金村)。根据以上这些地形综合下来,觉得此地遍地是口,每一个口都有溪水流出来,所以除九湾十八口外,还有一条大河,取名白草河,这条河发源于松潘县的“华子林”,另一支流发源于平武县泗洱草地,在白羊乡的地方汇合,那里取名会龙桥,会龙桥以下就统称白草河,水流量很大,年平均流量为23.3,原来河床很高,据说是从现“三清庙”那里流下片口的,几个大坝都是水淹着地,很壮观,所以大家决定就取名为片口。

明末始建场镇磨盘街,后因地势狭窄,嘉靖十八年(1313年)始迁于下片口,为复盛乡,俗称片口场。

片口为白草羌聚居地,建有五处羌寨,即桑江、白羊、磨盘、景错,明万历七年(公元1559年)四川巡抚王廷瞻,平白草羌后,始入石泉版籍,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属太平乡辖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置复盛乡,民国十四年(1925年)隶属北区,十八年置第八区,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红军置片口乡苏维埃政府。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隶属第二区七联保,辖八保五十六甲至新中国成立。1951年,政府将片口场区划调整为两个乡,置百草乡于白草坝小学处,以河为界,百草乡辖东岳、磨盘、竹林沟一带;片口乡辖河西北一带。

(李承隆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