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北川 > 北川概览 > 自然地理

千古风情板凳桥

发表时间:2021-08-09 16:48 信息来源:四川学习平台 作者:李承隆 阅读人次:
字体:[    ]

春日的阳光落在寂静的板凳桥上,流水轻轻地拍打着坚实的桥桩,一群鸭子在桥下的水草里悠闲地觅食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板凳桥,是一个有故事的桥。

很久很久以前,位于川西北坝子边缘的安县黄土场,有一个贫困的自然村落,叫虎头山(现已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这里的老百姓传承祖先遗风,纯朴勤劳,朝耕暮种,繁衍生息。

虎头山地处“三山(一根松粱子、癞疙宝梁子、五家碑梁子)腹地,水资源贫泛,农作物灌溉困难,十年九旱,有时甚至可粒无收。加上以前世道不济,匪患肆虐,导致当地村荒地枯、民不聊生。“有女莫嫁虎头山,一条裤子三人穿”,就是当时这里的写照。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种田吃饭的问题,民国初期,当地颇具号召力的几个乡士发起了修堰蓄水活动,乡亲们积极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能工巧匠,纷纷上阵。乡亲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从山上将石头打成圆形滚下山,再人力把石头滚动“运”至施工(筑坝)点,然后根据设计和需要,打成石条砌筑堰坝基础。为解决拦水、蓄水与泄洪的矛盾,他们巧妙地把坝的最上层设计成“板凳”形,可蓄可池,还可过往。“板凳桥”由此而成。


板凳桥的造型独特,中国龙文化图腾尤为明显

后来,常乐、金龟、马村一带的村民、商贾、挑夫、马夫来往于花街子(今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黄土场赶场,凡经过板凳桥的,都喜欢在这里以石为凳,歇上一脚。据说,有些媒婆为成就好事,把男女双方分别引领到板凳桥上往返经过一次,坐一会儿,喻意牵线搭桥、好来好往、“日子好过”之意,成就了不少良缘佳话。甚至有人在农历七月初七,成双成对来桥上还愿挂红,鸣炮谢恩,系结连心丝带。“板凳桥”成了远近闻名的鹊桥,声名远扬。

再后来,到公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与板凳桥相邻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受灾严重。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新北川开建。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这一重大事件,“板凳桥”的大名,由此进入了世界的视野,也成为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北川有关部门将垮塌的两座古桥集中搭建在了湿地公园里,使之成为一道人文景观

北川板凳桥是历史文物,具有考古价值。“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流经北川新县城湿地公园的顺义河道中的板凳桥有5座,这5座具体建造年代不详的古石桥,外观就像农村常见的高板凳,桥名就叫板凳桥。 5座板凳桥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质朴,又被当地村民称为大桥的一座板凳桥,2012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凳桥的造型独特,中国龙文化图腾尤为明显。板凳桥兼具机构美和艺术美,历经数百年风雨,桥墩的龙头造型依然古朴典雅,栩栩如生。板凳桥的外形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板凳,桥墩采用“八”字形立柱支撑,一些规模大些的板凳桥桥墩上,都雕刻着造型各异,风格不同的龙头和龙尾,这些石龙龙头的形态虽然因为年代的久远有些模糊不清,但因为石质的坚硬和工匠们手艺的精湛,凝神细看、遐想,仿佛觉得,这些形态不一的石龙个个昂头翘首,正在倾听潺潺流水声,随时准备挑战洪水对板凳桥的侵袭。

春日的阳光落在寂静的板凳桥上,流水轻轻地拍打着坚实的桥桩,一群鸭子在桥下的水草里悠闲地觅食。饱经沧桑的板凳桥,褪去昔日浮华唯留质朴,给湿地公园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据了解,这 5座板凳桥桥长分别为11.5米-14米,桥梁宽度1.4米-2.2米,桥墩高2米左右,全部由大型石条搭建而成的桥面上都没有桥栏,但用作桥面的条石表面都比较粗糙,这应该是先人们在造桥时就考虑到了,桥面石条粗糙,即使是雨天,行走在桥上的人也不会打滑,跌落桥下。

站在板凳桥上仔细观察板凳桥的建造结构,板凳桥桥梁和桥墩并没有用古时通用的糯米、石灰等材料混合浆砌衔接,但板凳桥却屹立几百年不倒,原因在于设计桥梁的师傅把其中一部分桥墩设计成了石锁状,用作桥面的石梁是被桥墩给“锁”住的,原理类似现在的锁卡。万斤巨石板被“锁”在石墩上,历经千百年来纹丝不动,让人尤叹古人之智慧,建造独具匠心。

据北川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从2009年发现板凳桥,确定它属于重点文物后至今,板凳桥一直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管所的重点保护对象。在北川老县城被毁,国务院确定在原安县黄土镇顺义等村建新县城后,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局和北川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古调查队,于2008 年12月29日至30日对动工前的新县城地域进行先期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建于清代的板凳桥。 “这些修建于清朝年代的5座古桥,当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只有两座规模较小的有部分垮塌,其它都比较完好。” 北川文管所工作人员说。后来,北川有关部门将垮塌的两座古桥集中搭建在了湿地公园里,使之成为一道人文景观。

板凳桥修建于清代,这是考古人员的推测,至于是清代哪一年修建的?由于原安县地方志中没有关于板凳桥的文字记载,当地村民流传下来的说法又无法佐证,因而考古人员在对板凳桥桥墩的雕刻、建桥结构等进行多次考古调查后,认为“从建筑风格上分析,这座被列为省级文物的板凳桥,修建时间可能是在清代中期”。

如今的板凳桥虽然已经沉寂,利用板凳桥过往的人虽然不多了,但只要板凳桥一直存在,就会让人们体会到板凳桥存在的历史价值和古桥的韵味,探寻古蜀文化走廊的足迹。

近年来,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都想一睹板凳桥的“芳容”。他们老远慕名而来,或与家人,或与友人在板凳桥上小憩,在风光如画的新县城,感受羌族人百折不挠,多难兴邦的坚强意志;体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领略大爱无疆,国富民强的辉煌壮举。在恬谧的田野里,用心灵去触摸板凳石桥的远古情怀,聊叙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