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北川 > 天府旅游名县风采

北川大禹文化

发表时间:2021-09-14 16:20 信息来源:北川县文广旅局 作者:北川县文广旅局 阅读人次:
字体:[    ]

北川大禹文化

 

历史上,朝廷对禹里羌乡北川有许多特殊政策和特殊规定,如:县衙两旁置有只有州、府以上才能有的鼓楼、钟楼,以备致祭大禹使用;录取科举秀才,按朝廷分配的名额加倍,而贡赋减半或全免;知县必须是科举出身,每年大禹华诞须穿黄马褂代表皇帝祭祀大禹。清乾隆皇帝钦定禹生北川,至今有案可查;清嘉庆《四川通志》对禹生北川做了进一步认定,同时详细记载了北川境内的大禹遗迹。1998年出版的由时任副省长徐世群主编的《巴蜀文化大典》,对大禹有这样一段描述:“大禹,又名夏禹

《水经注》说禹生汶川西北,实际是今北川县西禹里羌族乡。北川还为此修纪念馆,开纪念会。禹的最大功劳是治服洪水,平定九州。其次是夏朝的开基人物。传说反映的是父系氏族与奴隶社会之际的时期。”《大典》中对于禹穴的介绍中,也提到:“禹穴,位于北川县曲山镇26公里处九龙山。传说禹生于西羌石纽,即今北川县禹里镇,故北川县素有‘神禹故里’之称。”

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写了“大禹故里”牌坊匾额;同年,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的宋任穷为北川题词:“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大禹故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先生也为北川题词:“大禹故里,光耀华夏”。扬雄、李白颜真卿、陈立夫、冰心、杨超等古今名人均在北川留下了墨宝。

  “石纽”在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南一里许。禹里镇南石纽村,有石纽山,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石上有阳刻篆书“石纽”二字,每字高、宽各为 40 厘米(今浙江大禹陵“石纽”二字即以此处题刻拓片复制),为扬雄所书。

禹穴沟拱桥头,立有一石碑,上有楷书“禹穴”二字,每字高52厘米,宽40厘米,为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

1991年11月6日,经四川省社科联审查同意、四川省民政厅批准,全国第一个大禹研究会——“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挂牌成立。1992年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北川县撤区并乡(镇)保留禹里乡建制。2003年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关于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请示。请示的附件中陈述理由之一就是北川是大禹故里。2007年1月,经四川省社科院审查同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在北川挂牌成立。2007年7月,中国民协组织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论证,认为北川申报“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报送材料属实,符合规定要求,同意命名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并于7月6日在北川授牌。

2007年7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在北川设立禹羌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川府函〔2009〕148号),将“大禹的传说”和“大禹祭祀习俗”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6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经过实地考察、论证,同意确认北川为“大禹祭祀地”。2017年4月,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同意在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请示的附件中陈述理由之一就是北川是大禹故里,有着深厚的大禹文化根基。因此,禹羌文化也成为国台办希望我们交流的重点。

大禹后裔认定禹生北川。近二、三十年来,全国各地的大禹后裔,包括世代为大禹守陵的浙江姒氏家族,台湾的夏氏宗亲,以及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的华侨后裔等,每年累计多达数千人前来北川禹里祭禹、认祖归宗。而且,就人数而言,有逐渐大幅增多的趋势。大禹后裔,为支援北川传承、弘扬大禹文化,其中不少人士纷纷献计献策,无偿捐赠有关大禹的文物、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