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公示公告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2-08-15 17:07 信息来源:北川县政府办 作者:北川县政府办 阅读人次:
字体:[    ]

北府发〔20222号

四川北川经开区(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部门: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1日


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绵阳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北川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建设和制度安排,明确重点任务、服务清单和保障工程,引导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本规划是我县未来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围绕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建设任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类社会事业改革,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为“十四五”时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业创业局势稳定向好。“十三五”时期,我县择优确定12家定点培训机构,年均组织技能培训逾1500人。精准开展就业扶贫服务,直接解决1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累计帮助1700余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22万余人次。促进重点群体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29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45万元。年均城镇新增就业2500人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1168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县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8.37%。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111.3%。普高教育从规模到质量得到跨越发展,高考连创新高,录取率达到96.2%,北川中学建成“省二级示范性高中”。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凸显,北川七一职中入围四川省中职教育省级示范学校、省级示范专业“双示范”建设。信息化教育实现跨越发展,教育城域网覆盖率100%。

基层医疗卫生更加完善。“十三五”时期,新建或扩建了一批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全县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进一步完善。基层首诊率达到73%以上,双向转诊率达到100%以上。各乡(镇)卫生院规范设置了中医科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基本建成县、乡、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定向免费培养100名乡村医生,基本实现了村站服务全覆盖。

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序扩大。“十三五”时期,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38万人,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9.27万人,参保率达98.82%。失业保险参保达1.14万人,失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的应用,社保卡持卡人数达22.91万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服务功能,积极推行“一门式”改革,实行“一窗式”服务,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

社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改扩和新建敬老院7所,福利院1所。截至2020年底,城市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达到400平方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所有中心城区乡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居家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制村)建有农村幸福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颐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公共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十三五”时期,建成了以广播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羌族民俗博物馆等为龙头,以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骨架,以4个中心书屋、311个农家书屋、311个村文化活动室、32个社区文化室为支撑,以羌族民间文化展览室、文化街、文化广场等为细胞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313 个,改造体育场地面积3400平方米。

住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实施房屋征收752户、6万余平方米,实现投资1.5亿元。通过棚户区改造,整理土地90余亩。申报成功老旧小区示范点改造工程,30个小区、90栋、2238户、16.65万平方米纳入改造提升范围。全面完成全县原64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797万元,通过维修加固、重建、购房和租房4种方式,改造危房5044户。完成闲置公租房盘活处置2150套,探索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稳步提升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稳步推进全县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康复服务、托养、扶贫等机构、基地建设。建成盲道15公里、缘石坡道约450个,县城公厕无障碍设施配备率达100%。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我县残疾人运动员获国省市各级奖牌35枚,获省级项目资金支持打造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底,全县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7672人,建档立卡的1739名贫困残疾人实现全部脱贫。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北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在“十三五”时期取得巨大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主要有:部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均等、不优化现象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保障投入、社会化多元供给的机制尚需优化,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有待提高;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略显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压力明显增大,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难引难留问题依然严峻。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今后一个时期,北川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更多复杂的外部环境。

即便如此,“十四五”时期仍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川进一步有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正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愈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四川省经济仍将高速增长,深入推进北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将更加坚实。同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推动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等国省市各项政策的陆续落实出台也将给北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更大的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绵阳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以增进居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聚焦跨行政区域、跨流域“四大片区”国土空间布局,健全全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努力形成符合县情、城乡一体、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立足县情,紧紧围绕居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稳妥,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

统筹城乡,补齐短板。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资源科学布局、优化整合和均衡配置,重点向贫困农村、城市新区、薄弱环节、特定人群倾斜,尤其是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加强政策配套协同,加快优质资源无障碍共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主责,多元参与。强调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培育各类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元主体,促进政府、社会通力协作,有效扩大供给合力,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初步建立一套相对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构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监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运用,提升体系整体运行效率。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025年,全县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基本确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全域一体、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格局已经形成,各个领域基本落实应保尽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居全市前列,群众认同度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北川人民共享幸福家园建设成果。

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领域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基本完备,服务供给有章可循、有规可循、有责可督,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供给格局有效扩大。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逐步提高,占比明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增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保障工程全面完成。

城乡发展较为均衡。优质资源以多种形式向城乡基层延伸,提供给外来流动人口、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区域间资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水平逐步提高,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

服务品质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明显上升、效率明显提高、网络全面建立,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明显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1: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发展指标表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基本公共教育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88.37

91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13.2

100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5

约束性

基本劳动就业服务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2426

0.1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72

4.0

约束性

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100

100

约束性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0.16

0.1

预期性

基本社会保险服务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8.82

99

预期性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

——

应保尽保

约束性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人均期望寿命(岁)

80.3

80.3

预期性

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5.2

预期性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89

3.2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3.29

3.8

预期性

基本社会服务

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养老服务床位总量(万张)

0.098

0.12

预期性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30

55

约束性

基本住房保障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万套)

0.22

0.25

预期性

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   

——

应保尽保

预期性

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

——

应保尽保

预期性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服务

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次)

5469

9000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33

2.6

预期性

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方米)

——

≥30

预期性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指标说明:

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该指标缺乏统计数据。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国家层面的要求是2020年达到90%以上,绵阳201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7%。

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该指标缺乏统计数据。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16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8年;绵阳“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


第三章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体系

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统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有效衔接,以标准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均等享有。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战略,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领域标准等,结合北川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结构、文化习俗、财政能力等实际,制定具有北川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制定县级层面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清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在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基本一致。直接面向服务对象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关单位按照方便实用、简单易行等要求,结合实际建立服务指南、行为规范等,切实推动标准落地。

推动服务标准动态更新。结合新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标准清单,及时推动原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清单的更新换代,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工程或示范标杆。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北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清单内容,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和覆盖水平。

规范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科学提出北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广泛调研群众办事需求,对下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审核、汇总,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丰富和完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依托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现有网络资源,建立健全电子政府基础设施,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建立北川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管理办法,明晰项目遴选和审核程序,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对纳入清单的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确保实现应保尽保。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项目清单,并根据清单动态调整情况,及时向社会更新有关信息。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逐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的项目,财政要优先予以保障。进一步理顺基本公共服务的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研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统计体系,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管理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精准化水平,在相关领域建立健全需求管理制度,进一步明晰对象准入。继续推动收入核对、身体状况评估等需求识别和管理方法应用,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需求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公示,提高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促进社会公平。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合格供应商制度。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在养老、文化、体育、残疾人养护等领域,探索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均可申请成为某项服务的合格供应商,承办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合格供应商监管,对存在不符合基本设施配置要求、服务质量达不到基本标准、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等行为的机构,取消其合格供应商资格。

第三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机制

实施指导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加强对实施的指导和强化。加大对实施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定期组织对具体经办人员进行新增业务、标准化办理流程等的培训和学习,促进实施工作顺利推进。

PPP合作机制。根据不同领域项目的特点,形成若干PPP模式操作样本,梳理一批已建、待建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和运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管理细则,规范选择合作伙伴的程序和方法。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合理分配项目风险,引入价格和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充分考虑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

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不同服务项目间各类资源共建共享,打破条线分割,促进跨领域、跨部门配置资源、融合发展。针对相近的服务设施和相同的服务对象,研究设施综合设置、共享使用的具体办法,理顺资源共用的体制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

督查评估机制。对各区域落实北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体系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未达到标准的区域进行监督提醒。完善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达标评价制度,将达标情况统筹纳入考核评测。定期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四章  推动公共教育公平优质均等发展

第一节 重点任务

以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强县为目标,深化公共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公共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的上档升级,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面落实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计划,常住人口规模 4000 人以上的行政村至少建立1所标准化的普惠性幼儿园,加大城镇小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扩大学前教育公办资源,加强幼儿园活动、生活、户外活动场地等建设,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规范统一全县幼儿园保教费标准,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政策。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学前教育教师编制,并按照需求招聘补充幼儿教师,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出台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激励政策。到2025年,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1%以上。

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乡镇人口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因地制宜做好地理位置偏远、生源极度萎缩、年级不健全的极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统筹设置多所标准化的乡镇寄宿制初中,形成以永昌学区为核心,擂鼓学区、桂溪学区、禹里学区协调发展的“一核三区”教育布局,有效破解义务教育“城挤、乡弱、村空”的现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引进、培养的制度举措,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推行“县管校用”,统筹使用县域内教师资源,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优化教师职称结构,适度向乡村学校倾斜。全面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健全公用经费保障、教师收入保障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全额预算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寄宿生管理费、校方责任险经费、学生体检费,落实食堂营养餐工人补助,适当提高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的县本级财政预算标准,扩大初中教育奖励基金。加快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智慧课堂、同步课堂、智慧校园,进一步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到2025年,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整合,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省中小学的建设标准和办学标准,2-3 所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义务教育教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职称、学历、学科、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均等化基本实现,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以上。

推进普高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北川中学创建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主动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深化“学思课堂”品牌建设和省内外“联合办学”机制建设,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把北川中学打造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学校。到2025年,北川中学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70%以上、重本上线率保持在20%以上,就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人数逐年增加。

支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北川七一职中品牌化发展,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深化校企合作和学生技能培养,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泛美高职学校的管理,完善办学配套设施,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同质、融合发展”办学模式创新。支持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完善实训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专业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北川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动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搬迁落地。统筹学校、企业、培训中介等多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社区学院、现代开放大学,构建起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5年,职业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七一职中成为省内有影响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入选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泛美航空职业学校成为集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航空培训基地,成为北川通航产业园区支柱。绵阳飞行职业学院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并力争升级为本科院校。

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特殊教育,扩充特殊教育资源总量,设立特教资源教室、资源中心,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特殊教育服务模式,对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落实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积极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重点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一批学习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的教育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羌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课程;充分利用大禹文化资源、羌族文化资源以及地震纪念馆、民俗博物馆等资源,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到2025年,特殊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深化,学有所教、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健全。

第二节  保障工程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坚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规范幼儿园保教费标准,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政策。扩大学前教育公办资源,常住人口规模 4000 人以上的行政村至少建立1所标准化的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不足 4000 人的行政村采取设分园或联合办园的形式,全面落实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计划,在新县城新建1所独立建制公办幼儿园,增加270个公办幼儿园的学位。推进城镇小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出台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激励政策。

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工程。全县撤并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13所,1所义校初中部,其中100人以下小学9所,200人以下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初中部)2所。义务教育学校由现有的33所撤并整合为19所,保留小学15所、初级中学4所。

高中教育品牌塑造工程。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北川中学、七一职校两大品牌,成为北川的“新名片”。支持北川中学创建省级领航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深化与东部沿海和省内、市内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化“学思课堂”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学校。

教师队伍壮大提升工程。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按照实际需求核定教师编制并补足缺额,加大音体美学科教师的引进,积极妥善地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入编问题。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互联网+”等形式,开展专题辅导、讲课竞赛、交流学习、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全覆盖。扎实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县城及周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边远乡镇任教,同时安排一定数量边远乡镇学校的年轻教师到县城及周边学校顶岗学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中高级教师岗位评聘适度向乡村学校倾斜,使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不低于城镇同学段学校,并将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

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工程。面向教育现代化,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2.0和“新基建”的契机,推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各类学校信息装备配置水平,持续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大力推进智慧门禁、数字化实验室、智能管理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智慧教育,不断探索“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泛在式学习、群智化学习、协作式学习”的新模式,逐步构建起以学为主的智慧教育体系。到 2025 年,建成县教育云平台网络中心、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3 所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专栏1  公共教育服务“十四五”重点项目

² 新县城新建幼儿园项目。在新县城新建一所独立建制公办幼儿园,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配套必要的设施设备。

² 原安昌镇新建幼儿园项目。在原安昌新建一所独立建制公办幼儿园,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配套必要的设施设备。

² 安昌幼儿园校舍及室外活动场地维修改造项目。对校舍外墙立面、屋面安全体验游戏区、室外活动场地进行维修改造并配备必要的游戏设施设备。

² 永昌幼儿园活动、生活用房及户外活动场地改造项目。运动场铺设塑胶面层、建设游戏区域增加游戏设施设备、幼儿厕所及附属设施设备改造、地基下沉加固、墙面维修、屋面吊顶、墙裙维修、地砖更换等工程。

² 义务教育学校撤销合并项目。2021年撤坝底初中、小坝初中、片口义校初中部,适龄儿童招生片区并入民族中学。2022年撤陈家坝初中,将陈家坝初中和小学整合为陈家坝义务教育学校。2023年撤都坝小学,将都坝小学设为都贯小学教学点;撤通口小学和香泉小学,将两校设为通泉义校教学点。2024年撤甘溪小学,将甘溪小学作为桂溪小学教学点;撤邓家小学,将邓家小学设为中国青年北川希望小学(任家坪小学)教学点。

²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全县学校及中心机房网络升级改造,云教育平台、数字化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配备教学一体机和教师用计算机;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门禁,进行校园监控、智能管理平台建设。20252-3 所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²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配套建设项目。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学生宿舍、报告厅等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师生餐厅、教师公寓、校园标识、校园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用水、供电、燃气、网络、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模、生均建筑面积、实训场地、配套设施等指标均达到国家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第五章  健全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一节 重点任务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健全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新推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完善就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出台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导向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及农民工市民化等重点群体就业的配套政策、困难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充分就业。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和措施。支持灵活就业,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到2025年,符合北川实际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推动就业服务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动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网络。主动联系和对接省内外用工企业,做好企业招聘服务,规范职业中介机构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易地搬迁造成的失地农民(“新市民”)等群体的就业服务。加大对大龄、残疾、低收入家庭、长期失业者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围绕补齐民生短板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激励政策,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指导。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多样形式实现灵活就业,做好灵活就业的相关服务。推动完善健全覆盖就业失业监测网络,完善就业信息统计和失业预警工作机制。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维护流动人员基本就业服务权益。到2025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扶持创新创业推动多元化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县以下返乡创业用地,加快新县城“电商产业港”“双创谷”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乡镇双创中心、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村创新创业和返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运输服务站。深化东西部协作人才共育,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创业导师队伍,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创业导师制度,对大学生、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从业者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大力支持劳动者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

多形式开展精准化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精准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食宿交通补贴。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各类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大学和继续教育基地,鼓励设备设施、教学师资、课程教材等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完善职业培训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职业培训服务的制度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培训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培训服务。到2025年,累计培训劳动者0.5万人次,基本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缺乏问题。

构建新时代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深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律法规,重点提高小微企业、农民工和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积极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和企业规模裁员行为。推动企业落实劳动定额定员行业标准,科学核算劳动者劳动报酬。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加强与我县转移劳动力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联系、走访,有效保障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创建工作,认真执行职工工时、休息休假、劳动保护政策法规。认真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健全快速处理机制和多部门协作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支持工会、商(协)会依法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推动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性的劳动争议基层调解中心。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有难题共同解决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  保障工程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建设,争取省、市项目支持,推进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失业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快推进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推动服务网络向村(社区)延伸,实现服务全覆盖。重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服务机制建设,主动对接省内外劳务基地,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精准地推送劳务需求信息,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做好劳动权益保障、订单式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强化“一产员工化”“绿岗就业”“一对一就业服务”等多项精细化就业促进措施。完善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到2025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就业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明显提升。

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程。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进一步健全培训工作机制,落实评价机制,持续开展大规模、精准化、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在大力开展公共普适性技能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人口、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专项培训,尤其是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知识结构、技能基础和就业意向等情况,科学拟定培训内容、分类组织实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与引导激励措施,支持各类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建设一批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大学和继续教育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形式的技能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规模。充分利用门户网站、移动APP、微信等渠道,积极推广在线职业培训平台,扩大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到 2025 年,完成培训0.5万人次,基本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缺乏问题。

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对标“一中心、多组团”发展定位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通航产业等特色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结合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村创新创业和返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运输服务站。推动现有就业见习基地、就业创业示范点(基地)提档升级,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人才网、公共招聘网、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各类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统一发布和监测。推进面向公众的12333电话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信息公开、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细筛选区外就业岗位,自动推送人职匹配度高的岗位需求信息,促进转移劳动力域外实现高质量就业。不出户即可通过信息平台自主选择求职招聘等就业服务。到 2025年,建成一网多端、全方位、一站式的智能就业创业管理服务平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更加科学高效。

专栏2  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十四五”重点项目

² 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建设农民工服务中心机关,开展乡镇、相关部门(单位)的录入员、审核员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更新推送制度和新媒体推送平台;开展外出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摸底调查,建立全县农民工基本信息台账,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制度、维权保障处置制度与流程。

² 创业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电商产业港”、“双创谷”等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双创中心、创业示范基地,引进创业导师专家团队,推进市级大师工作室、县级大师工作室建设。

² 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整合现有基层平台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县、乡镇和行政村(社区)三级平台服务建设,配齐配足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行政村(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的服务设备,满足“全域通办、全网通办、一卡通办”三通办要求,达到全省建设标准和绵阳市的统一规范,乡(镇)、社区基层平台标准化率达到100%

 

第六章  促进城乡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适度保障、权利义务相结合、互助共济、统筹协调,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民生保障中的基础托底职能,推动社保信息化建设,实现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保服务水平。

第一节   重点任务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依法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加快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社会慈善和商业保险等其他保障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探索发展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在北川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引导北川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加保个人高危职业意外保险。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要求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积极投保意外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稳步提升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推进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管理机制,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在加强医疗管理、节约医疗费用、保障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基金结余适度的基础上,动态确定和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放宽失业保险申领条件,落实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加强失业保险在企业稳岗扩岗中的作用。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积极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促进待遇调整机制科学化、规范化。

完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以全国一体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以实体窗口、互联网平台、电话咨询、自助查询等多种方式为服务手段,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全网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务,提高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电子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完善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功能,推动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积极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推行综合柜员制,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经办、业务协同、数据共享。

第二节  保障工程

全民参保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依法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完善居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对各类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核查和规范管理,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省市联网和动态更新。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立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切实解决北川老龄人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积极应对北川人口老龄化趋势。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补贴政策,支持残疾人参加大病保险,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卡工程。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大力发展电子社会保障卡,2025年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实名”“实人”“实卡”认证,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与国家统一建设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相衔接,广泛借助合作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支付渠道,拓展社会保障卡线上支付结算模式,形成精准可信、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新形态。加快服务终端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加载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社会救助等更多功能,支持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社会保障卡便民服务体系、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

工伤预防完善工程。贯彻实施《四川省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县逐步开展工伤预防试点,构建工伤预防教育培训和宣传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扩大建筑等特殊行业工伤保险覆盖范畴,加强工伤预防,建立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工伤康复事业,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推动工伤康复资源共享。

失业保险保障工程。管好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企业、稳岗位、稳就业的重要作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稳定失业人员、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中,严格实施国省政策,做好北川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和价格临时补贴等项目的认定和发放工作。

第七章  提升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保障功能

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拓展、深化和提升基本社会服务对基本民生、基本权益的保障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帮助和福利服务等兜底帮助,积极应对北川老龄化趋势,重点保障特定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第一节 重点任务

坚持基本社会服务的兜底职能,规范落实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加强北川社会基本养老,改善优抚安置服务,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开展多样化养老服务,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城乡特困人员的托底的养老服务定位,加大社会筹资力度和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支持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加强社会福利院、光荣院等托底保障性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养老工作试点制度建设,在养老机构试点建立“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养老服务机构达标评估”“老人能力评估鉴定”等制度,以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持续发展。到202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以上,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30%以上,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5%。

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夯实基本生活救助,规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节机制。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和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制度。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完善司法救助,加强面向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针对北川老龄化加速的趋势,健全老人心理健康社会救助体系。

发展普惠型社会福利。落实和推进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型,实现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孤儿、艾滋病毒感染儿童、特困供养儿童、重度残疾儿童、汶川地震受灾儿童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与帮扶。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提升保护能力。推动形成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增强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完善农村妇女、老年人关爱、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深化殡葬服务管理工作,提倡绿色节地生态葬法,逐步建立生态安葬奖补鼓励机制。为身故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构建以北川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和综合服务窗口为载体,县、乡(镇)、村退役军人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专班和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多方联动做好服务工作。做好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士官、无军籍职工等移交安置和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好相关待遇。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工作,鼓励退役军人参加高职升学,提升学历增长才干。强化依法依规办理信访,强化网格化管理,为退役军人提供法律援助,多渠道化解信访矛盾。做好双拥和褒扬纪念工作,强化荣誉激励,选树先进典型引领退役军人思想。

加快服务管理转型升级。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开通“12349”社会救助服务热线,逐步实现全国联通。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探索异地受理基本生活救助申请。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实现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各类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

第二节  保障工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北川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工作,盘活存量公办养老机构,整合北川农村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园等资源,适度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效益。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年养护院和县退役军人光荣院,并将其纳入民间养老机构床位补助资金范围。倡导城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积极筹建县级智慧养老社区1个,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突破。积极推行农村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整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建成社会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不少于2个。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将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城乡救助体系统筹工程。加大对城乡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重症患者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强化农村低保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民政兜底作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革,开展捐赠救助活动,着力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开展“百镇千村·助爱牵手”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保障项目,启动北川创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县的工作。

残疾人康复工程。全面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组织实施“福康工程”等贫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项目,优先为北川贫困家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加大“北川羌族草编残疾人文化创意基地”“四川残疾人高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等项目建设,大力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和创业,重点做好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直补工作,积极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加大对残疾儿童的资助,对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扩大政府购买服务,为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残疾人以托养等方式提供照料护理服务。

专项社会事务提升工程。建立完善公民婚姻信息数据库,探索异地办理婚姻登记。深化“放改服”,推行便民服务。大力推行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快推进金船山公墓迁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绿色殡葬、惠民殡葬。加强“一体化”平台的使用和管理,大力推动行政权力事项上网运行。深化“三治协同共创和谐”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县社区治理服务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八章  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疗的传承创新,推动全民健身和预防保健,进一步提高人民整体健康水平,努力建设健康北川。

第一节 重点任务

围绕普惠医疗、服务体系、妇幼保健、民族医疗、安全保障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大力开展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共享,切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水平。科学制定县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区域共享共用,建立健全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加强综合性医院和重点专科医院建设,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提升医院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就地能看病,大病不出县”,到2025年,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专家下基层的巡回医疗力度。深入推进健康扶贫攻坚,积极开展偏远山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和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

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疾病防治体系。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健全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新发传染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网络。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压实四方责任,做好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加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降低结核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积极做好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继续开展血防螺情监测和病情监测工作,全面完成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防治相关任务。健全基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网络,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计划生育、康复护理等基本功能。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推进健康档案使用。加强疫苗管理,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强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确保接种安全。开展健康城镇、健康村镇建设,加快农村改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强居民身心健康教育、自我健康管理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加强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管理。实施全面三孩政策,进一步提升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大力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推动妇幼健康文化建设与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五年计划,加强妇幼文化推广,树立妇幼健康行业良好形象。加快推进县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推动全县孕产妇、危重患儿医疗急救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县妇幼保健院力争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健全母婴安全服务体系,重点加强高危孕产妇、偏远山区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推进妇幼健康服务项目,推进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妇女常见病筛查等项目实施,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到城镇适龄妇女,提高妇女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完成一所产前筛查机构建设。推进国家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引导,制定生育奖励政策,切实提高出生率。建立健全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加快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守正创新。合理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科设置,加强针灸理疗室、中医内科诊室建设,提升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药材种植和研发基地,加大中药材“药食同源”新产品开发。加大中羌医医院建设投入,推进中羌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大力发展羌医、羌药,打造羌医药产业,宣传羌医药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羌医药体系。巩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继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持中剂研发、生产和使用,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支持发展特色养生医疗服务。保护和合理应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推动全民健身和预防保健。树立大体育、大健康理念,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空竹类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讲座,开展健身健康主题日活动,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到、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推广“大健康”观念,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理念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重视非医疗健康干预,积极组织各机关单位开展运动医疗保健知识讲座,与医疗卫生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健身促进慢性病运动防治。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

建立健全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实施药品安全战略,构建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整合药品检验检测资源,加快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高监督检查频次,扩大抽检检测覆盖面。强化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推进和完善药品连锁配送设施与网络建设,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药品安全治理,规范药品网络经营行为,完善互联网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推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第二节 保障工程

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能力建设,形成功能完备、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并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互联互通的县、乡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市级平台对接。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互联共享,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普及远程医疗,建立基层发起、上级响应、多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机制,为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监护和远程教育等服务。促进流动人口信息与卫生健康信息、儿童计免信息等数据共享,全面实现流动信息、证件交互信息化管理。

医疗卫生人才培育工程。出台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留用政策,继续引进中、高级职称医技人才和紧缺人才,根据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人才梯队。落实与县、乡(镇)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人口相适应的职工编制数量,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待遇。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力争村村有乡村医生执业。高质量建设中羌医药民族专科学校和羌医药研究院,充分发挥羌医药协会作用,大力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及羌医师,建立和完善羌医库,培育一支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羌医药人才队伍。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扶持社会资本办医,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医疗需求,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扩建县人民医院内儿科综合楼,购置核磁共振、彩超等大型设备。新建县第三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配置配套设施设备。新建羌医药专科楼,设置羌医羌药研发室、羌医羌药博物馆、展览室、技术传承室、制剂室及相关配套设施。在新县城新建传染病专科医院,用于处理各种应急感染病人的观察、治疗等。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经验,统筹规划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针对性改造,在场地设置、通风系统等预留接口、空间和设施,形成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新建老龄健康专科医院、禹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泉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和区域影像中心,并配套完善设施设备。

县级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县人民医院、县中羌医医院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把县人民医院、中羌医医院建设成为全县的医疗救治中心。推动县人民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水平达到“三乙”级医院的基本要求,床位扩至500张;儿科、康复科、急诊科达到省级重点专科建设要求;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达到市级重点专科建设要求。推动县中羌医医院的中医骨伤科达到省级重点专科、针灸科达到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标准,肛肠科、口腔科、疼痛科、老年病科达到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推动县妇幼保健院建成儿科、妇科、产科建设、集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县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推动县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达到市级重点专科。不断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力争取得县、市级区域内科技进步奖3-5项。

专栏3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十四五”重点项目

² 扩建新建医院业务大楼项目。扩建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内儿科大楼,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并配套相关设施设备。新建区域影像中心业务楼;新建区域检测检验中心业务楼,并配置相关的检测检验设备;新建老龄健康专科医院。

² 新建中羌医医院专科楼项目。拟建北川羌族自治县中羌医医院羌医药专科楼以及停车库,主要用于设置羌医羌药研发室、羌医羌药博物馆、展览室、技术传承室、制剂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羌医药研究中心。

²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卫生院综合楼项目。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综合楼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综合楼,并配套相关设施设备。在通泉镇新建泉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在通航产业园区新建河西医院。在禹里镇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县域医疗次中心,用于满足关内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在桂溪镇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县域医疗次中心,用于满足桂溪镇及周边乡镇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在擂鼓镇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县域医疗次中心,用于满足擂鼓镇及周边乡镇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

² 基层医疗机构补短板提能力工程项目。分年度更换各医疗机构的设备,每年度更新2000万元。

² 中羌医药民族专科学校项目。在新县城规划区域内新建,用于中羌医药人才培养,中羌医药研发、学术讨论、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等。

北川羌族自治县传染病专科医院项目。在新县城或附近乡镇新建北川羌族自治县传染病专科医院,用于处理各种应急感染病人的观察、治疗等。

 

第九章  满足城乡困难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城镇人口实际情况,不断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创新住房保障方式,提高住房保障覆盖面,培养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统筹解决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问题,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第一节 重点任务 

“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满足城乡困难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水平。采取购买服务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将现有政府投资和管理的公租房由专业化、化企业运营管理,加强公租房基本设施维护管理,创新乡镇公租房使用方式,盘活公租房闲置资源,不断提高公租房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公租房资格门槛,扩大公租房有效需求。将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引进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各项制度。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任务。高质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示范点建设,完成对建设巷和为民巷小区改造升级。坚持分类施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科学制定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方案。充分对接和整合供水、供电、广电网络、燃气等单位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改造步伐。推进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加强物业行业监管,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做好棚改收尾工作,整理腾空土地,提高利用效率。

持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实施改造工程的主体作用。建立以政府补助、农户自筹为主,采取置换或长期租赁闲置安全农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尊重民族地区居民居住传统和生活习惯,改造后农房要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注重保持田园和传统特色。鼓励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降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第二节 保障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根据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年度计划,做到建设用地指标应保尽保。依法依规收回闲置土地、具备净地出件的储备土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改变土地用途。

财税政策支撑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注入资本金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积极利用政府债券等资金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涉及的行政事业性(基金)收费和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10%。

金融信贷提升工程。支持地方保险资金、信托资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危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

住房保障监管工程。建立健全多部门、多级别联动的住房情况动态监管机制,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房源清单,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调整保障性住房价格或租金标准。

专栏4  基本住房“十四五”重点项目

² 老旧小区治理项目。实施老旧小区治理3886户,以水电气改造提升为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增设健身器材、停车设施为辅完善功能配套。

² 教师周转房项目。根据现在学校在编教师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标准,在桂溪小学规划新建20套教师周转房,约700㎡。

² 拆迁安置房项目。北城沙丁路沿线棚改拆迁安置200户,新建沙丁路商业街和沙丁主题公园。南城安置房屋面漏水、给排水、污水管网维修等。

 

第十章 加强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大禹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

第一节 重点任务 

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求,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确定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戏等基本服务项目,推动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相对接。积极做好全年重大节庆和文旅活动。做好羌博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继续积极推行错时、延时开放,并在服务方式上有新突破。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步伐。鼓励城市对乡村进行文化帮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继续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和非遗“五进”活动。组织开展口弦、羌绣、草编等非遗集中培训及文旅培训。

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宣传、检查力度,切实保障全县文物安全;编制羌博馆展陈提升方案,推进羌族民俗文物实物征集工作,不断丰富博物馆展品,扩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努力提升博物馆展陈和讲解水平。开展“走出去”对外交流展览,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基层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工作,举办临时展览,开展中小学校研学活动,宣传弘扬禹羌文化。积极参与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合作工作。推动大禹祭祀升级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的举行。推动大禹纪念馆建设;做好四川省大禹研究会换届工作。抓好《禹城秘事》电影的审定拍摄工作,提升北川禹羌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大力提升广播影视服务水平。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确保农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安全运行,形成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切实保障全县农村社区广播“村村响”“优质响”“长期响”。完成擂鼓无线发射台升级改造项目。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鼓励电影企业深入社区、厂矿等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大宣传和监管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无线发射台站、“三电”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好广播电视设施。完成剩余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WIFI建设任务,加大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对全县应急广播的监管力度,创优体制机制,保证应急广播运行长效。

推动全民阅读和新闻出版发行。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院坝等活动阵地,积极开展全民阅读、经典诵读、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农民艺术节、少数民族艺术节和乡村艺术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积极开展公益性培训服务、演出展览和科技普及活动。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专项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无障碍设施,公共图书馆配备盲文书籍并为盲人阅读提供服务。加大对残疾人文化艺术指导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组建艺术团体,开展文化活动。鼓励网上书店向农村延伸服务,实现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乡镇全覆盖。加强乡镇图书室建设。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积极创作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建设禹羌文化研究和智库平台。立足北川禹羌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六个一批”1工程。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加强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禹羌文化学部委员工作站、羌族文化博士工作站、北川羌族服饰羌绣基因库博士工作站的深度合作,深化禹羌文化特色学术研究。实施“北川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库,发布重大课题,举行大禹文化、羌族文化学术论坛,编辑《学术名家策论》,培育学术新苗,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禹羌文化研究。做强《大禹文化》刊物,推动在北川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全民健康运动会暨羌族传统体育“古斯都”,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管理体制,建立全民健身指导平台,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加大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力度,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持续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通过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学会2门以上体育技能。组织开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活动和业余体育训练,开展全县校园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田径、乒乓球常规比赛。重点打造好黄江义校市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和擂鼓小学排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第二节 保障工程

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工程。持续完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动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馆提档升级,加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功能和作用,鼓励乡镇、村建设村史馆、农耕馆和民俗馆。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农技推广、卫生健康、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文化体育中心。到2025年,实现乡镇文化站有效覆盖率达100%,村(社区)文化站服务室有效覆盖率达100%,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应急广播终端行政村全覆盖、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全面落实。

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工程。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开展以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北川读书月”、以提高群众文化鉴赏品位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社科普及周”、以倡导高雅文化为重点的“北川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北川社区文化艺术节”、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学术艺术节”、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为重点的“北川羌族民俗文化节”“大禹祭祀民俗文化节”“羌绣文化节”“我们的节日”“阿哥阿妹唱羌山”和风从羌山来等、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工程。持续开展禹羌文化的保护、挖掘与整理、传播弘扬工作,建设大禹纪念馆、北城陈开茂纪念馆。实施马槽红三十一军总医院旧址展陈提升及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实施永平堡古城山城、中城、下城遗址保护、北川千佛山战斗遗址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羌堡遗址保护工程。搭建好禹羌文化研究和智库平台。实施中小学校与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将中华文化资源和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内蕴作为文艺生产的题材库和创作源,推出一批历史底蕴深厚、羌族特色鲜明、滋养涵育人心的文艺精品。深入开展北川文化资源的系列采风、创作和展览展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动草编、羌绣、水磨漆、羌绣等传统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重点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体育融合,保护传承羌族推杆等少数民族文化体育项目。

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针对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剧院艺术节、非遗获奖作品试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机制,使群众以低门槛观赏高品位的艺术精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文化服务,点面向劳务工群体。加大残疾人文化服务力度,羌博馆、图书馆、文化馆设立独立的视障阅览室,为视障人员提供盲文及盲人有声服务。加强未成年人文化服务,在社区开设“四点半学校”,为辖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并组织退休老干部、老师等人员辅导学生做作业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羌歌羌舞、禹的传说、羌笛、口弦、莎朗、腰邦、羊皮鼓、羌族免冠礼等非遗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乡镇、进村寨等活动。实施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剧场、周末讲座、周末电影、周末沙龙、周末培训等“周末系列文化活动”。

文化服务队伍培养工程。加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培训。通过与高校联建北川禹羌文化研究和培训中心,集聚一批理论联系实践的学者,建设新型智库。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工程,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参与北川公共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业人员队伍。以乡镇所在社区为中心,建立乡镇文化体育协会。提高乡村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标准,保障乡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工作人员待遇,确保“留得住、干得好”;设立乡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奖励基金,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永昌镇禹龙社区多功能体育风雨运动场、云盘路多功能体育风雨运动场、北川体育公园、新县城登山步道、新县城全民健身中心、新县城云盘山登山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场所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等场地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西苑中学、坝底小学、永安小学、擂鼓小学、擂鼓中学、桂溪小学、陈家坝小学、陈家坝中学、邓家小学、安昌小学、永昌小学、职业中学等12所学校的运动场。建成南城省足球学校、南城标准化足球及航空训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

专栏5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十四五”重点项目

² 大禹纪念馆建设项目。在北川永昌镇新建大禹纪念馆,配套道路、绿化等;对大禹纪念馆进行陈列布展,修建能容纳5000人的大禹公祭纪念广场,停车场、购物等配套设施。

² 马槽红三十一军总医院旧址展陈提升及文物本体修缮项目。对马槽红三十一军总医院旧址展陈提升,旧址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文物本体东侧厢房进行修缮。

² 北川千佛山战斗遗址保护项目。对北川坝底乡、禹里镇战壕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建迅游步道,建立标识标牌,整治遗址周围环境等。

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平堡古城保护项目。对开坪乡永平堡古城山城、中城、下城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对遗址周边进行环境整治,修建通往上城的道路及文物旅游基本配套设施。

²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羌堡遗址保护项目。对北川都贯乡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遗址周边进行环境整治,修建通往上城的道路及文物旅游基本配套设施。

² 新建影剧院项目。在永昌镇、擂鼓镇建设高品质影剧院2个,购买设备(银幕,环音设备、放映机、服务器)以及影剧院的装饰装修和氛围打造。

² 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依托北川永昌镇,重点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主线创作原创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等。

² 北城陈开茂纪念馆建设。在北川永昌镇开茂村修建陈开茂纪念馆及相关附属设施。

² 北城沙汀公园建设。在北川永昌镇下河坝修建以沙汀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及相关附属设施。

² 绵阳市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绵阳市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包含22个项目。其中,藏羌彝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类项目18个,少数民族传统节事活动类项目4个,有力推动绵阳藏羌彝文化深度融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部署。

² 社会公共体育场所建设项目。新建禹龙社区多功能体育风雨运动场、云盘路多功能体育风雨运动场,在相关乡镇建设多功能运动场、改建湿地公园为体育公园

² 标准化足球场建设项目。对全县西苑中学、坝底小学、永安小学、擂鼓小学、擂鼓中学、桂溪小学、陈家坝小学、陈家坝中学、邓家小学、安昌小学、永昌小学、职业中学等12所学校的运动场全面进行提升改造。    

² 南城省足球学校建设。在北川永昌镇修建足球培训学校。

² 南城标准化足球及航空训练基地。在北川永昌镇修建标准化足球及航空训练基地。

² 体育公园。以北川新县城现有公园为主线,建设集自然、人文、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公园群落,作为全县文化、旅游、休闲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基地。

²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登山步道项目。在北川永昌镇,建石梯道路、水泥道路、砾石道路为一体的辅以沥青(彩色)、标示、标牌等,建设规模10公里。

²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在北川永昌镇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内含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等相关配套设施。

²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体育健身步道项目。在北川永昌镇铺设健走步道,添加步道标识等。

² 北川新县城云盘山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在北川永昌镇建设环山登山步道,以及建设标识标牌、生态厕所等必要配套设施。

 

第十一章 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友好型环境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是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改善残疾人全面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能力。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扎实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一节 重点任务 

提高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深化“量服”四大机制2,落实好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和特殊教育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升定点康复机构实施康复训练、辅具适配、手术救助能力,减轻残疾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大救助力度,重点实施好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住房、低保、医疗等基本保障。加大对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力度。加强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防治管理和康复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免费服药,对贫困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给予困难补助,做好稳定期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及法律援助工作,帮助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施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创造无障碍环境。

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力度。重点做好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直补工作,积极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乡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按规定提供免费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水平和熟练掌握科学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和动手能力,帮助有劳动意愿的残疾人至少掌握一项种植或养殖技术,加大残疾人草编竹编就业培训基地和羌绣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安置残疾人就业。落实好针对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各项就业援助和扶持政策,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支持性就业服务等。落实对用人单位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奖励政策,按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人数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维护残疾人劳动权益。

改善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无障碍和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大县残疾人托养及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在残疾预防及康复上扎实推动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实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0%以上。扎实推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白内障复明手术、假肢安装、肢残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配发等各类康复项目。利用助残日、残疾预防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助残活动,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面向残疾人积极开展公益性培训服务、演出展览和科技普及活动。加大对残疾人文化艺术指导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组建艺术团体,开展文化活动。加大残疾人文化服务力度,羌博馆、图书馆、文化馆设立独立的视障阅览室,为视障人员提供盲文及盲人有声服务。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健康服务,健康成长,使残疾儿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节 保障工程

康复托养设施完善工程。建成北川羌族自治县残疾人托养及综合服务中心,配备设施设备,建成残疾人智慧康复机构为中心的社会化康复网络服务平台。

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等人才培养。完善残疾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能力评价办法,通过提升现有在岗人员专业水平等方式,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残疾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残疾人事业大数据和信息化提升计划,引入残疾人口基础信息和基本服务需求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县、乡镇二级互联网+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省、市残疾人服务网,建设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化残疾人证应用,提升“智慧量服”工作水平。

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与残工委部门间协调合作。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助残善举和自强不息精神。加强部门协调,动员社会参与,形成尊残、助残、扶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配齐、配强各乡(镇)残疾人专干,做到业务通、政策熟、入户勤。建设一批残疾人社区服务站,进一步发挥社区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助残功能,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互补的残疾人基层服务网络。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支持普通幼儿园、学校积极改善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学生无障碍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专栏6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重点项目

² 建设北川羌族自治县残疾人托养及综合服务中心。在永昌镇建设残疾人托养设施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并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第十二章 加快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巩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等供给,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第一节 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贫困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安排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资金、项目和人才,保障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确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不留缺口。强化县人民政府统筹,加大对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乡镇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进跨乡镇间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合作,促进服务项目和标准水平的衔接。

加大特殊困难人群帮扶力度。定期对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信息台账和信息档案。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开展托老、托幼、托残等“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员关爱服务。逐步完善现有敬老院、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条件,满足临时监护照料需要。健全孤儿、弃婴、法定抚养人无力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难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加强对城乡重点救助对象的帮扶力度,提高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

推进常住人口公共服务覆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适度放开城镇落户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深入落实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逐步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户籍人口管理,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教育、就业、卫生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居住证持有人、户籍人口实行“同管理、同服务”,推进“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轨,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节 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以乡镇为单位,有步骤、分阶段推动规划、政策、投入、项目的实施,统筹建设机构设施,统筹安排服务人员,推动城乡服务内容、标准、质量统一衔接。加大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镇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切实加大农村公共投入的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促进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保障不同区域服务供给,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跨区域统筹合作,促进服务项目和标准水平的衔接,提高区域间服务均等化水平。向上积极争取省、市各级资金支持,逐步消除区域间的服务差距。设立县级统筹基金或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调节基金,以项目为抓手加大县财政对薄弱领域和薄弱乡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帮扶。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持续改善城乡社区等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夯实基层服务基础。构建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集中服务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其他各级部门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全县域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借鉴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建立新型村级治理平台,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和运行机制。在山区等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地区,配备必要的办事点,定期开展上门服务。

第三节 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县政府为主、统分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着力破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城乡联动、协调运行的制度体系和均等化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强化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协作、资源共享、制度对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针对重点地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手段,提高农村共享城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围绕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按照其相关性和关联性,以共建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另一方面促进邻近区域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共建,以共建促共享。构建公共服务协作共享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建立区域间互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共享和对接。健全公共服务共享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共享相关监督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情况进行考评和监测。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职责分工,强调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探索多元供给机制,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做好城乡统筹支持,严格考核评估,做好重点项目牵引,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各项指标任务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落实主体责任分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年度具体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抓好推进落实,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等工作,细化分解到有关部门、园区和各乡(镇),明确时间要求、指定责任人,确保规划任务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积极探索多样化公私合作方式,拓宽社会力量进入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慈善公益类、基层服务类、行业组织类社会组织参与服务。

第二节 强化财力支持

健全财力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支持,以发展基层经济壮大财源、理顺财政体制为基础,以提高公共资源效率为保证,以形成多方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为手段,借助城乡统筹之力,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对等的公共财政体制,根据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赋予主体部门与供给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权力,保证其有充足的财力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加大财政统筹力度。保证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与提升工程投入,保证对县内财政困难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严格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提升财力保障能力,确保全县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

严格监督考核评估。加强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管和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展过程的监督、检查,形成各负其责、逐层逐级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在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由发展改革、统计等部门组织实施对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效果等开展年度评估和终期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同时,鼓励多方参与,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的良好氛围。

做好重点项目牵引。强调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用规划指引方向、用项目确定进度。围绕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的总体目标,坚持做好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方面的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推进谋划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实施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十四五”期间的各项主要指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注:1.“六个一批”工程:建立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批品牌文化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研发一批优秀文创产品。

2.“量服”四大机制:以制度性入户调研为依托的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一人一策”的多元服务机制、以群众监督为主的新型监督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机制和量化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