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北川县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石椅样板”

2024-01-29 10:48文章来源:绵阳乡村振兴
字体:【    】 打印

绵阳市北川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石椅村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政府引导、基层探索,群众主体、市场运作,典型示范、长效长治”的发展思路,以“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为主线,努力将石椅村片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和样板,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3年,石椅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6.8万元、同比增长50.8%。

一、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实现“优质产品”向“支柱产业”转变。

一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苔子茶、五星枇杷等特色产业,实施茶树果树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工程,通过推广“北川苔子茶”标准化种植,修订完善“石椅枇杷”生产技术规程,开展高素质农民种植技术培训,建立农特产品展示展销区及抖音直播基地等措施,提升农特产品质量效益。2023年,石椅村片区苔子茶、枇杷种植规模分别达2.8万余亩、5700余亩;分别实现销售额2亿余元、4000余万元,同比增长17.6%、52.9%。二是深耕“农文旅”融合。借助省旅投集团、石椅村羌乡农家乐、非遗企业等力量,因地制宜开发“进羌寨、住羌居、品羌宴、赏羌舞”等旅游产品,精心打造15条连接石椅村的精品旅游路线,引入浙江安吉中国未来乡村数字中心等机构开展乡村旅游市场化运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余元;带动石椅村片区接待游客15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亿元。三是打响“石椅子”品牌。实施品牌打造工程,通过编制“羌滋北味”美食菜谱,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设计石椅形象LOGO,注册“石椅子”全品类商标等措施,提升石椅产品竞争力。依托“羌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组织石椅村片区经营主体参加四川农博会、“绵品出川”等活动,扩大“石椅子”影响力。2023年,石椅村被央视《山水间的家》专题推介。

二、以人才引育为关键,实现“招才引智”向“尊才留智”转变。

一是不拘一格“引”才。研制《关于进一步激励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分领域、分岗位、分层次细化引才条件,梳理人才需求清单,实施农村产业人才引领专项行动等市县两级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开展“乡村合伙人”招募,为石椅村片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23年,石椅村片区引入非遗、文艺等各类人才93名,首批10名文艺人才以“文艺新村民”身份入驻石椅村。二是多措并举“育”才。依托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机制,大力实施“蓝鹰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接待服务、文艺组织、生产技术等能力提升,邀请专业培训老师对石椅村片区民宿、农家乐等经营户及博物馆、文化馆工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学员到阿坝州、都江堰市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为本地人才搭建能力提升平台。2023年,成功培养专业技能人才50人。三是暖心服务“留”才。出台“激励人才十六条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实施“大禹人才卡”等制度,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等人才给予安居补助,解决人才安家落户后顾之忧。成立西南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为人才提供创业发展规划、项目投资和运营指导等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常态化开展产业人才汇、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活动,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三、以文化服务为动力,实现“文化自信”向“文化自强”转变。

一是打造“羌风”文化阵地。制定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实施方案,整合党群吉米家园、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宣教阵地,依托手工羌茶、石磨豆腐、羌绣草编等非遗体验点,延伸打造母大爷禹羌优秀文化讲习所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并在旅游步道、农家乐、文化长廊、议话坪等群众聚集处,宣传展示“羌山好人”等先进事迹,形成点多面广的禹羌文化阵地。2023年,石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获评四川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二是凝聚“羌韵”文化力量。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文化能人、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等力量,组建“羌山雄鹰”理论宣讲、“尔玛人家”移风易俗、“云上石椅”文化文艺等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打岔”“三句半”“快板”“顺口溜”等接地气的表演方式,常态化开展文艺作品创作、羌歌羌舞羌绣展演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新创作《云上》《石椅故事》等文创产品20余种,成功举办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动。三是彰显“羌俗”文化魅力。探索“非遗+文艺+乡村振兴”的模式,通过“骨干编+村民演+观众看”的形式,每年定期举办“石椅羌寨家风故事会”“瓦尔俄足节”“羌历年”“采茶节”等系列羌族民俗文化活动,让文化文艺变文化消费。同时,积极拓展“文化走亲串门”,先后组织石椅村参加米兰国际工艺礼品展、全国文明村镇文艺展演等国内外大型文化传播活动50余场次,推动石椅文化走出石椅、走向世界。

四、以生态保护为支撑,实现“截污治污”向“增绿扩绿”转变。

一是实施环境“积分制”管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引进专业物业公司开展“物业服务+村民参与”试点,实施环境评比“红黄榜”制度,建立积分兑换生活小用品机制,对庭院整洁的农户给予相应积分并晒出“红榜”进行表彰奖励,对家居卫生差等反面典型扣除相应积分并贴出“黄榜”进行曝光批评,激励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实施生态“微景观”建设。开展石椅核心区民居提升试点,将景观功能设置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在田间门前打造庭院花园、“一米菜园”“小微公园”等景观,构建“一户一景、连点成片、四季如画”的生动格局。2023年,石椅村片区50余处房屋文化和民居得到提升,完成造林2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三是实施绿色“碳减排”行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升级改造传统工艺,推行“猪—沼—果(菜、粮、林)”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节能降碳,你我同行”主题宣传,推广安装太阳能装置和低碳节能设施100个,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纳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五、以党建引领为保障,实现“实干指数”向“幸福指数”转变。

一是“跨村联动”优化乡村治理。探索建立“片区党委—村支部—村民小组—网格员”的四级治理和相邻村联动机制,成立“那依”联盟、“那古勒”巡逻队等组织,开展党员承诺、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推动石椅村片区联动治理,石椅村“党员开会了”主题党日示范活动被《四川党建》专题报道。深化羌人、羌俗、羌规“三羌共治”模式,邀请“释比”“母舅”等德高望重的羌族群众,采取“转转酒”等羌族传统调节纠纷方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二是“多方联动”壮大集体经济。实施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千百工程”,创办四川石椅文化旅游发展等集体经济组织,创新品牌价值开发等6种集体经济收益模式,鼓励引导村民以资源、资金等入股,带动村民合作经营、共同富裕。开展金融甘泉促振兴行动,推行整村授信等服务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石椅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5.1万元、同比增长262.6%,石椅村片区3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其中5个村超100万元。三是“全域联动”建强战斗堡垒。打破行业条块和地域限制,成立以联系乡镇县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曲山镇、石椅村片区8个村(社)15名党员干部为成员的石椅村片区党委,建立健全片区党委议事决策制度,统筹片区发展,“石椅村建强组织,筑牢一线战斗堡垒”工作经验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宣传报道。组织曲山镇和石椅村分别与成都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建立党建结对关系,在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生态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互助共赢。